您的位置:家教资讯 > 正文

痛心,原来天才是被我们亲手摧毁的

2014-10-28 09:09:54
       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,他们的天赋需要激活也需要呵护,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既要成为孩子进步的助推器,又要成为他们的保护伞。
\
  天才不容易出现,不是天才太少,是因为天才太容易被扼杀。
  这样的镜头大家估计都不陌生:孩子拿着一块石头对妈妈说这像一条鱼,妈妈很不屑地看一眼,拿过来扔掉,“这哪是什么鱼,一块破石头,看把手弄得多脏!”
  这样的家长肯定也给孩子讲过科学家、发明家的故事,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牛顿、爱因斯坦、比尔•盖茨,他们不知道,自己这一个动作一句话,如同踏在幼苗之上的一只脚,不费吹灰之力,就可以把孩子的天赋扼杀在萌芽时,让一个有可能成为牛顿的人往一个牛倌的方向发展——这里的“牛顿”和“牛倌”不是具体的人或职业,不存在对应的褒贬之意,只是一个形象的、关于高期望目标和低收获结果的比喻。
  父母的破坏力
  尽管现在家长们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,像上面提到的显而易见的粗暴的做法越来越少了,但类似的破坏行为并没有减少,而是有了变种,变得更隐蔽和普遍,破坏力也可能更大。
  有个小男孩,十分喜欢汽车,到了迷恋的程度,吃饭、睡觉时都要把玩具车放在旁边,刚3岁就能把市场上的各种车牌、原产国都说出来。在幼儿园,孩子也总是沉浸在汽车中,把各种东西都能想象成汽车,动不动就像模像样地“开”起来。
  上课时,老师教小朋友看图说话,只要和汽车有关,他就眼睛发亮,很认真地听;讲其他的,就东张西望,心不在焉。每次老师带着大家做游戏,他都不太愿意参加,总是抱着汽车不放手,一个人可以躲在角落玩好长时间。老师向家长反映,说孩子不合群,显得孤僻,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,要家长注意。家长非常担忧,回家后就限制孩子玩汽车,并且买了一大堆书,想要天天给孩子讲故事,多陪孩子,让他从“孤僻”中走出来。
  家长挑书时特意不选有汽车的,孩子翻了翻,一本都不喜欢,兴趣还在玩汽车上。没办法,家长就把玩具车都收起来,谎说都卖给收破烂的人了。孩子伤心得大哭两天,家长狠狠心还是没把玩具车拿出来。之后,家长总是刻意带他到人多的地方。
  孩子不拒绝和别的小朋友玩,但没有兴趣,只有在看到汽车玩具时,才表现出真正的快乐和投入;家长坚持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,教他认字,孩子也能接受,但神情经常是游离的,不太专注。有时妈妈正起劲地讲着,孩子忽然自言自语地说道:“那个黑色车车到哪里去了?”
  这位家长肯定很爱她的孩子,但她不知自己的行为有多残忍。孩子仅仅是有一种特别爱好,因为沉迷,讨厌无端的打扰,于是显得稍有点与众不同,这却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。
  家长和老师在理论上一定认可“孩子和孩子不一样”,“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尊重”;可是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,“不一样”就是问题,令人担忧,尤其孩子的爱好和“学习”冲突,或和他们固有的一些观念冲突时,他们更会简单地判定其为一个缺点,是不良爱好,甚至有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,应该被改造。
  不经意的损害,往往就是从剥夺孩子手中的一件玩具开始。这就是为什么牛倌遍地都是,牛顿凤毛麟角。
  教育的成败在细节
 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,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,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。这种“上帝的恩赐”犹如种子,蕴藏着表达潜能,能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,还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条件。
  很多人习惯宏大地谈教育,哪怕是面对非常个人化的一些教育事件,也要问责到社会、体制、政策上来。其实,教育的成败常常在生活细节中,正是家长和老师的一些“小动作”,划分出了孩子才能和命运的不同档次。
  有位家长,听幼儿园老师说她孩子很聪明,只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她回家和老公说了这事,老公又不知从哪里听说用牙签扎黄豆可以锻炼注意力,于是在一个水盆里泡半碗黄豆,让孩子天天下午回家后用牙签扎豆子,扎不完不许玩耍不许吃饭。
  孩子扎了几下就不愿意做了,但家长不同意,说这事至少得坚持三个月,结果弄得孩子天天为此大哭——想一下这孩子遭遇到的是什么:幼儿园居然要上课,天知道老师讲些什么内容,把课上成什么样子,却要求孩子认真听她讲,不听就是“注意力不集中”。
  幼儿园的错误教学和负面评价已非常损害孩子的智力、自尊和自信,家长又不动脑子,胡乱作为,雪上加霜,想当然地用扎黄豆这样歪门邪道的招术来训练孩子。可以肯定的是,扎黄豆达不到锻炼孩子注意力的目的,这样做,培养一个智力和心理的双料傻瓜倒很有可能。
  培养孩子专注力,这是个伪问题。注意力不需要培养,越培养越涣散,“不打扰”就是最好的培养。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吸引,分散注意;有的孩子会全神贯注于一件事,这是个体差异,主要取决于孩子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。心理学能解释注意力现象,但没有谁说可以培养。
  胡乱评价孩子,随意改造孩子,这是教育中的蠢行。这几年,家长和老师联合起来辛辛苦苦残害孩子的事时有遇到和耳闻,虽然他们没有主观恶意,目的是好的,但造成的后果却是破坏性的。在这样的教育“小环境”中,孩子面对伤害,几乎没有躲闪的余地。
一个痛心的案例
  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长。
 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,从小就有大量阅读,很聪明,幼儿园大班时,已经可以自己看儿童版的《三国演义》。他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记忆力非常好,大约三四岁时,我给他读一首七绝古诗,只读两次,不做任何解释,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;他理解能力也很好,不管学什么,一教就会;他父亲天天看新闻联播,他只是偶尔跟着看几眼,就能准确说出十个以上国家及其主要领导人的姓名。
  小学一年级入学时,学校组织了一场智商测验,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中,他第一名。这样的孩子哪个老师都想要,后来被年级组长“抢”到她的班里。
  年级组长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师,对学生要求很高。这孩子进入年级组长的班后,并未像老师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。按老师的说法,他上课不注意听讲,喜欢和周围同学说话,偷偷把小说带到学校看;回答问题不积极,明明知道答案却不举手;写作业经常有错,考试时,别的同学一半还没做完,他就做完了,不认真检查卷子,却在卷子背面画坦克和小人儿……
  总之,从入学后,老师几乎天天都在发现孩子的毛病,而且经常给他妈妈打电话告状,甚至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,并解释说越是好学生,越要对其严格要求。孩子的妈妈非常好强,极爱面子,一接到老师投诉就回家批评孩子,批评不见效,还动手打过几次孩子。
  我曾对他妈妈说,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,是因为老师讲课不吸引人,或那些内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,他大约只需要用10%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那些内容学会,可不可以和老师协商一下,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,就不要去管他,或允许他上课看小说。至于他上课不举手、不检查卷子等小毛病,也许正是因为他天赋太高,不屑于去做这些,这无关紧要,只要不损害兴趣,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,自然会慢慢解决。
  不要再批评孩子了,少管孩子也许是最好的。他妈妈有些反感我这样说,认为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,别人经常考100分,他却一次也没考过,这样下去,将来能考上好大学吗?
  老师为了治理孩子爱说话的坏毛病,把孩子的课桌单独拎出来,放到讲台边,有一次居然让全班同学一个月不要和这孩子说一句话。而他妈妈不但认可老师这样做,回家也狠抓孩子“好习惯”。
  规定必须在写完家庭作业后再阅读,作业必须检查到没错,有一次错罚写三次。孩子很快变得十分厌学,早上害怕到学校,晚上回家写作业非常磨蹭,经常发呆,或玩笔、橡皮等手边的东西,本来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,他能写整整一个晚上,玩的时间没有了,阅读的时间也没了,因此和家长、老师之间的冲突发生得更多。
  小学几年,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、失望中,孩子的好习惯并未养成,却是各方面一路走下坡,成绩每况愈下,从前几名变成倒数第几名,而且变得极为自卑,说话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,逃避一切集体活动,同时脾气又很暴躁。到小学毕业时,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学习上的“差生”,没有人再记得他入学时的状况。
  他的班主任,那位年级组长,居然在小升初考试前,找他的家长,希望孩子转班或留级,可能是担心影响她这个班的考试名次。这个要求令孩子妈妈生气,当着老师的面没说什么,回家又把孩子痛骂一顿。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怎么一天天走到这一地步的。
  中学几年,孩子也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、失望中度过。我有一次听教过他的一位语文老师说,感觉这孩子挺怪的,说他笨吧,有时在课堂上,同学们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,他却能回答出来,说他不笨吧,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几名。
  老师们都看重分数,忙着提高学生的成绩,没人会投注精力去研究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的“怪现象”,这个老师也只是这样说说就过去了。
  我知道这孩子高考勉强上了本科线,他妈妈受不了她的孩子只上一个比较差的二本院校,要求孩子补习,结果第二年考得更差,他妈妈还要让孩子补习,我们很多人担心孩子再补习一年会心理崩溃,就多方相劝,终于使其改变想法,让孩子上了一个职业学院。
  孩子毕业后,他妈妈动用关系给他找了份工作,又要求他通过自学考试去拿本科学历,将来考研究生,并给他报了名。但孩子一直没有能力把各门课都考过,最后不了了之。直到这时,他妈妈才终于妥协,表示不管他了,说“随他去吧”,口气中满是失望和谴责。
  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遇到这孩子,那时他已工作了两三年,还是非常不自信的样子。聊了几句,提到他幼年时出色的智商,我希望他知道自己一点也不笨。这孩子居然像被人诬陷一样,吃惊且有些不快,立即否定说:“测智商得第一名,那是因为当时的问题都特别简单。”他的反应我并不意外。一个人如此对自己没信心,他就真没信心了。
  这种天才变庸才的事,时刻发生着,发生得悄无声息,平常又平静,以至于许多人根本意识不到它如何起始,如何存在,如何产生影响。

Warning: file_put_contents(/data/website/changzhengedu/caches/caches_tpl_data/caches_data/bc6155af7af2fcecaa3a01d2a5f17241.cache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Permission denied in /data/website/changzhengedu/phpcms/libs/classes/cache_file.class.php on line 62

最热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