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园长专区 > 课题研究 > 正文

学前儿童的思维

2013-11-27 15:56:08

 \           
第一节  思维概述
     一、什么是思维
    (一)定义
   【自我分析】当你早晨醒来,推开窗门一看,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,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。
    思考并分析: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?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?
    小结:间接和概括;思维活动。
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。
   (二)特点:概括性和间接性
 
1.概括性: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。
2.间接性: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。
【自我分析】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,请你从感知、记忆、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,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?
    二、思维的分类
   (一)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,可将思维分为:
1.直观行动思维
   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、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。
2.具体形象思维
   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。
3.抽象逻辑思维
   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(词),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。
    (二)根据指向性的不同,可将思维分为:
1.聚合式思维(求同)
2.发散式思维(求异):流畅性、变通性、独特性
 
    (三)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
1.常规思维: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
2.创造思维: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。如艺术家、作家、导演、设计师,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
     三、思维的品质
1.思维的广度
     指思维的广阔性,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,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。
 
2.思维的灵活性
     随机应变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灵活运用,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,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,以适应变化的环境。
3.思维的深刻性
     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,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。
 
4.思维的独立性
    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。独立地提出问题,独立地寻找答案,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。
 
5.思维的敏捷性
 
6.思维的逻辑性
 
    【自我分析】一个人第一天上山,第二天下山,走的速度不均匀,但时间(早上6点到晚上6点)、路程完全相同。试证明: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,他必定有一个时间,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。
 
    试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,反思你的思维能力的各个品质的发展状况。
     四、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
   (一)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
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,是高级的认识过程,它的发展本身就是认识过程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结果和证明。
 
   (二)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、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。
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,不仅对其他认识活动的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,还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。
第二节 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
一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
   (一)直观行动思维(0~3岁左右)
   【案例分析】分析以下案例,归纳学前儿童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。
 
1.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,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,才会发生。当离开澡盆的时候,这种动作就停止了,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
2.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,即先做后想,或者边做边想,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
 
3.幼儿打人的动作,常常没有控制,即使是大人,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,甚至难以忍受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
4.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,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,依靠动作思考,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,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,预见动作的效果。
5.
1.)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
2.)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
6.
7.   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。
二)具体形象思维(3~6、7岁左右)
     【案例分析】分析以下案例,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。
 
1.2+3=5的计算,幼儿虽然可以进行,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,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,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,或者2个手指加上个手指,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。
2.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,回答往往是“都是白的,长的。”
 
   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: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,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,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,从而比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。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,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,具体形象往往产生干扰作用。
三)抽象逻辑思维(6、7岁以后)
    幼儿期,特别是5岁以后,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。这具体表现在分析、综合、比较、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,概念的掌握、判断和推理的形成,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。
 
    综上所述,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,在整个幼儿期内,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,体现了从直接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。 
二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
   (一)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
1.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
   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,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。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,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,也就是概念的名称。
   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:
    【案例分析】你们是如何掌握“灯”这个概念的?如果教师教幼儿掌握“花”和“勇敢”的概念,一般采取什么方式?
 
   (1)通过实例获得概念
    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。
   (2)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
    在较正规的学习中,成人也常用给概念下定义,即讲解的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概念。
 
    科学概念的掌握往往需要用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。但学前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,很难用这种方式获得概念。
2.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
    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。一般认为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:动作水平概括、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,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。
幼儿的概括能力主要属于形象水平,后期开始向本质抽象水平发展,这就决定了他们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:
   (1)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,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
 
    根据抽象水平,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、基本概念、下级概念三个层次。
 
    【研究结论】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,由此出发,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、下级概念。比如,“树”是基本概念,“植物”是上级概念,“松树”、“柳树”是下级概念。儿童先掌握的是“树”,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、下级概念。
    (2)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,真正掌握概念困难。
    【案例分析】老师带孩子们去动物园,一边看猴子、老虎、大象等,一边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动物。回到班上,老师问孩子们“什么是动物”时,很多幼儿都回答“是动物园里的,让小朋友看的”,“是狮子、老虎、大象……”。老师又告诉孩子们“蝴蝶、蚂蚁也是动物”。很多孩子觉得奇怪,老师又告诉他们“人也是动物“,孩子们更难理解,甚至有的孩子争辩说“人是到动物园看动物的,人怎么是动物呢,哪有把人关在笼子里让人看的!”如何看待幼儿对“动物”这一概念的理解?
3.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
    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。数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从各种对象中抽出,并和相应的数字建立联系为标志的。
 
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:
(1)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(3岁左右)
(2)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(4~5岁)
(3)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(5~7岁)
(二)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
   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,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。判断是肯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,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。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、推理进行。
 
在幼儿期,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。
   【案例分析】一幼儿认为“汽车比飞机跑得快”。他说:“我坐在汽车里,看到天上的飞机飞得很慢。”如何看待这一幼儿的判断?
1.以直接判断为主,间接判断开始出现
    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: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。一般认为直接判断并无复杂的思维活动参加,是一种感知形式的判断。而间接判断则需要一定的推理,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、时空、条件等联系。
 
    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。他们进行判断时,常受知觉线索的左右,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事物间偶然的外部联系,当作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性联系
随着年龄增长,其间接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。我们从一项研究的结果就可以看出,具体见下表。 
   从上表可以看出:7岁前的儿童大部分进行的是直接判断,之后儿童大部分进行间接判断,6~7岁判断发展显著,是两种判断变化的转折点。
 
三)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
   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,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。
 
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。
   直接推理比较简单,是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个结论。
   间接推理是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。又可以分为归纳推理、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。
学前儿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,已经能进行一些推理,但水平比较低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抽象概括性差
  【案例分析】分析以下案例,归纳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特点
 
    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、黄木球、火柴棍漂浮在水上,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,而只会说:“红的”、“小的”东西浮在水上。
四)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
   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、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。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:
1.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,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
2.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,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
    【研究结论】在教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,有无插图,效果很不一样。假定没有插图儿童理解水平为1,有插图后,3~4.5岁幼儿的理解水平为2.12;4.5~9.5岁为1.23。
三、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
    所谓问题情境,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“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”的心理困境。 
    思维总是由于问题出现而产生,而幼儿能否提出问题,就在于是否能够产生问题情境。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尽量创造能够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。
问题有合适的难度(“最近发展区”),既不能太难,也不能太简单。
 
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联系,不能超出幼儿的生活经验。
 
    在问题情境里面要让幼儿找到解决之后的乐趣,一方面,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,教师要对幼儿予以激励,增强幼儿解决寻找和问题情境的动机;另一方面,问题情境里面本身也要创设一定的奖励,如对于“解迷津”的游戏,本身就是对幼儿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,要在情境里给出幼儿解决问题之后的好处即奖励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。
四、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
   
    幼儿阶段特别喜欢刨根问底,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,这反映了幼儿已经开始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,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。
【案例分析】小刚从幼儿园回到家后 对爸爸说:“爸爸我想吃苹果好吗?”爸爸听后就将苹果拿来,但他没有立刻让孩子吃,而是拿着苹果问小刚:“你先看看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?”小刚看了一会说:“这个苹果一边 红、一边绿。”“你再摸一摸苹果是什么样?”“很光滑。”“对,那你闻一闻这个苹果。”“很香。”“好,你就尝一尝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吧。”小刚很高兴地吃起来,边吃边说 :“这个苹果又酸又甜,好吃极了。”这个父亲的做法如何?
【问题讨论】如何对待幼儿的提问?
要鼓励幼儿提问,幼儿提出问题之后,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,既不要因嫌麻烦而置之不理,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要引导幼儿学会在问题的指引下,自主进行探究,寻找答案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之后,教师要进行总结,并对幼儿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行为再次予以正强化即表扬、奖励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