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幼师专区 > 环境创设 > 正文

扮家家——环境创设篇-娃娃家环境调整两例

2014-09-03 11:04:42


       现象一: 自己当娃娃

  我在娃娃家布置了厨房和卧室两个生活环境,孩子们比较喜欢烧饭、喝茶,玩得很投入。但是床上的布娃娃却经常被冷落一边,很少有小朋友会模仿自己被妈妈照顾的样子去照看娃娃,经常看到的是孩子们把娃娃踢下床,自己在小床上扮娃娃睡觉。也有孩子会拿来茶水给这些同伴装扮的宝宝喝,或喂宝宝吃饭,但宝宝们喝过水、吃完饭就真的躺下来睡觉了。


\

 
       分析与反思:托班幼儿在扮家家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意识水平有很大差异。对幼儿来说,一方面,受自我中心的思维制约,他们只知道自己是会走动、会说话表达、需要被照顾的娃娃;另一方面,他们的生活中缺少直接观察成人照顾小宝宝的相关经验。因此便出现了上述行为表现。由同伴扮演宝宝符合3岁以前宝宝自身被照顾的经验,而且有动作和语言的回应,游戏情境更加真实,容易推动游戏的发展。于是我们就在娃娃家了多放了一张小床,小一点的床给布娃娃用,大一点的小床留给宝宝扮演者,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需要。

  现象二:反响强烈的生病游戏

       娃娃家里凯凯早就在床上躺好了,佳怡拿了一条被子盖在他身上,又帮他塞好被角,然后坐在床边,一只手拿着一团棉花,一只手拿了一只调羹。只见她用棉花在凯凯的手背上来回擦了两下,用调羹柄顶着擦过的地方说:“别哭,一会儿就好……好啦!”随即收起了调羹,用棉花在凯凯的手背上压住。不一会儿,佳怡一手拿了一个杯子,一手手心向上托着:“来,吃药了,乖!”凯凯顺从地坐起来,接过茶杯,头一仰,“药”吃下去了。“你们在干什么?”我好奇地问。“我们在打针。”“对,我生病了!”“我给凯凯吃药。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。


\

 
       分析与反思:2—3岁的幼儿体质较弱,容易患感冒、支气管炎等小儿常见病,家长们带他们上医院看病、吃药、打针这样的事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,因此他们十分热衷于病人和医生的游戏。我想:如果单独开设小医院的话,幼儿的游戏行为往往只限于吃药和打针,十分有限,不够丰富。娃娃家作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舞台,并不局限于模仿家庭生活中烧菜、吃饭、打扫等情境。生病在幼儿生活中较常见,医生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为何不在此增加一个医生的角色呢?于是我们就在娃娃家投放了针筒和听诊器等用品。事实证明,孩子们在获得游戏材料的支持后,对扮演角色的体验更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