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幼师专区 > 教育随笔 > 正文

像牛顿一样

2014-01-04 10:03:02

   \    

      我们经常说圆圆“像牛顿一样”,这不是一句表扬,而是批评,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,犯各种低级错误。
       这句话来自圆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。说牛顿醉心于实验,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,但就是等不到他,朋友和他开玩笑,把佣人给她准备的午饭都吃了,然后走了。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,走到餐桌旁,看看桌上的残局,自言自语地说“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”然后离开饭桌,又走进实验室。
       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,在生活中常常犯傻,做些令人发小伙令人生气的事情,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。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或事,却多半会被看作“不用心”“不聪明”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。
       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。或者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,以至于听不到爸爸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;或是玩的过分投入,忘了上厕所,尿了裤子,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,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,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;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,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,甚至闯一些小祸。
       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“不是”这不是件小事,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。
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她未竟的文学梦的时候,讲到一个事情。她一边拉风箱蒸馒头一边看小说,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,没注意火,把火弄灭了,她的父亲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。近三十年过去了,她说起这件事还是很难过,觉得这件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。用她的经历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“过错”的理解和支持,真的可以感觉到,孩子最后成不成“才”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非常关键的。
       我的女儿圆圆作为一个普通孩子,别人会犯的小错误她也经常犯
。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了个电子词典,用了没几天就丢了,都不知道丢哪了;做炒鸡蛋,蛋皮磕开后,把蛋液直接打进垃圾桶,接下来考虑蛋壳应该扔哪,才发现搞错了;每当这个时候,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“像牛顿一样”
       她的牛顿行为,还常常给我添乱。她初中住校,一周回一趟家。开始一段时间,周末返校时总是有什么必需的东西忘了带,到了学校的时候就给家里打电话,要求送一趟。她的学校离家远,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时间就没了,还得向单位请假。每到这时候我们心里也是气鼓鼓的,但是从没因为这个训过她,只是表示我们特别忙,这样浪费时间太可惜了。话说到这里就够了。我们明白孩子在给你打电话时,她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麻烦了,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在责备她,如果父母责备,倒是给了她辩解却不肯反省的机会。

\

       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。在料理生活方面,远远不是个生活能力很强的人,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,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做的事情;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,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什么方面。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一方面是尽量接受,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。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她干着干那。我们要做的,主要是“有耐心”允许她把事情做的一团糟。
       许多人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要好好和他谈。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,经常条件反射地宠孩子发火,“我早就提醒过你了,你居然还……”“你怎么还那么不小心……”过火的话说过了,事后又后悔,可下次遇到同样的事,还是忍不住先发一通火。一些家长只好用“我脾气不好”来为自己开脱,来平衡自己。“脾气不好”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,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个大恶果。这会让孩子的“小毛病”变成一个痼疾。或变得脾气暴躁,自卑固执:或是屡教不改,一错再错。
       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“试误”,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,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。“犯错误”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,只有修够一定的“课时”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、自我反省、自我完善的能力。家长要理解“过失”的价值,看到在孩子成长中国,他的“过失”与“成就”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。
       至于偶尔的“过错”给孩子及家长带来的时间、经济等方面的损失,算作培养孩子成长必交的学费,可以换回他的成长、成才、成功。他拆坏了一辆新买的玩具汽车,可能就此激发了制造一架航天飞机的兴趣和潜能;今天炒糊了一锅菜,明天就可能出个烹饪高手。建立正确的儿童观,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“闯祸”行为,就会感到他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。这样的心境,你的内心还会火吗?
       退一步说,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一方面就是低能,那么他也不会因为家长的教训或不断地提醒而有所改变;反而会因为你的不断唠叨,更降低这方面的能力,并同时增加自卑。
       欣赏孩子不是只欣赏他的优点,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。你看总是用“像牛顿一样的”的眼光,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。